將生活融入自己節奏
#音樂科 #Rhythm
香港人生活節奏快上快落。一翻工就「啟動」積極翻工mode,放工就散曬。放假就報復式休息、睡覺、散心、慢活、娛樂、消費。某段日子過後,回望時驚覺「到底我是為了甚麼而活?」
你有沒有聽過「慢慢來,比較快」?這句說話有道理,是因為現代講求目標、計劃、生產、效率、速度和競爭,有人適合這種社會,亦有人不認同,或因快而出錯,害怕被篩走,在長年受壓的矛盾和掙扎之中,漸變得不由自主,失去自我控制和安全感,於是,近年興起「佛系」和「禪修」,執意以「慢」對抗「快」。
其實,快和慢不是問題,每個人適合的生活節奏都不一樣。快有快的好處,慢亦有慢的好處。問題是我們被僵直(fixated),被固有思維所限制,像一頭盲牛,被「快」和「慢」的主流論述牽住走。要處理僵直問題,重點是建立具彈性(flexible)並屬於自己身體和生活的波紋節奏(rhythm)!怎樣掌握身體和生活節奏?可以從以下方面着手,調節快慢:
1.即使忙碌,習慣聽多些可令你樂在其中的音樂
2.控制呼和吸的節奏
3.嘗試旋轉兩肩
4.控制飲食時的咀嚼和吞嚥
5.控制沖涼和刷牙每下的力度和快慢
6.控制走路時兩腿移動的頻率
7.留意說話時有沒有停頓和思考的空間
8.留意睡眠和工作是否順應日夜替換
當人開始掌握自己身體節奏,或許會被身邊人說「太慢」,畢竟主流都要求人做快點、講快些,身在其中要迎合主流需要,無可厚非,所以,最好就像一條生命線般,像光的波紋,像漣漪一樣,時高時低、時快時慢,盡在掌握,重拾生命節奏,而不是一味要快或規條式的慢。
Content Source: Frank, E. (2007).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.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立刻follow @relationship.univ 開課
閱讀更多:www.re-u.caritas.org.hk